在同济读了四年的本科,但其中几乎有一年的时间泡在复旦,虽然是利用复旦和同济的时间差(复旦教学楼10:30关灯,不过经常要到11:00才关,复旦没有通宵教室;同济10:00关灯,不过同济有通宵教室;11:00从复旦出发,11:30左右到同济,那时候同济的通宵教室一般而言也会有空座位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复旦那遍地的书店。

复旦二教南面就是燕园。复旦号称小北大,燕园也是一个Mini版本的北大燕园。一如苏州园林的风格,人工湖泊,假山,加上刻意修缮的古园林格式的小亭阁,隐隐然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虽然那么粗糙。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政府一纸“破墙现绿”的文件,各大高校不得不全部扒掉围墙,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根铁栅栏。现在从燕园望出去,就是喧嚣的邯郸路。当然,冲着“江南第一学府”的威望,中环线已经被硬生生地从高架转入地下。

印象中,我常常被无视于燕园,如同所有大学中那些著名景点被沦为爱情百慕大一样,复旦燕园也不能例外,尤其在校墙没有被拆除之前。而我经常在无视中抵达我的目的地:复旦书店。

严格来说,复旦书店只能算毗邻燕园,勉强也只能算位于燕园一隅,只是我不习惯兜个大圈从正门后面去复旦书店,正相反,我很喜欢从燕园的人工湖溜一圈去复旦书店,虽然,我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复旦书店里面翻翻那些崭新或不那么新的书,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是中国第一批网络书店的忠实用户,无论是China-Pub还是华储。

复旦书店中还是以教材为主,尤其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版本。但英语、计算机类的图书还是占了半壁江山,亦如当时的价值取向一样。那些层出不穷的计算机技术更是极大的推动着计算机类图书的更新,记得由于计算机图书市场的增大,复旦书店不得不扩大门面,将内三间也拿了出来,专门摆放计算机类的书籍,于是我常常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面,虽然买不起,却一样的流连忘返。

还记得当时复旦书店的英文书虽然不少,却种类很不齐全,主要的原因就是复旦书店南面便是外文书店复旦门市店,跟复旦书店也就一墙之隔,当然要越过这个墙就不得不走出复旦正门,本来就对英文不感冒的我甚少去外文书店,以至于后来陪LD去买日文资料也是直接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旁边的外语教育出版社书店。

数年前偶然的机会逛逛复旦,却发现外文书店已经被中国农业银行霸占,而复旦书店也重新装修过,硬生生的修了个楼梯,增加了容积率的同时也不失风雅,而南区随着复旦一条街的兴起,原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书店已经消失,倒是多了个格局类似于上海书城的新书店,门面很大,门庭如市,而我却有些怅然若失,上海书城那种纯粹以卖书而卖书的地方,始终感觉很陌生,尤其是看到上海书城在南京东路开设分店之后。倒是很喜欢上海书城对面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书店,不知道那书店今时今日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还存在么?

随着最近去复旦机会的增多,便逃了课去逛复旦书店,却发现复旦书店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还是一个书店——二手书店,忍不住还是溜达进去,楼梯格局的双层书架依旧存在,只是门口那张“装有摄像头,请自重”的A4打印纸实在大倒胃口。复旦南区的一条街迟早可以改名叫饮食一条街,铺天盖地的饭店、装饰品怎么看都不能和大学联系在一起。仅有的几家书店倒是很有个性,只是以经管、人文类图书居多,所以读书的学生也是络绎不绝。

说完了复旦书店,我还得提一提同济书店,这个一直盘踞在图书馆旧馆二楼的书店有着类似于复旦书店的辉煌,尽管不远的同济大学出版社书店位于南北楼的交通要冲,但来图书馆自习的同济人显然有着更多的购书欲望。随着同济图书馆的改造,同济书店辗转于同济南校区、同济科技园,直到百年校庆时我才发觉其已经重新回到本部,扎根在大礼堂旁,那个留着一小撮八字胡的精瘦书店老板曾经一脸无助的跟我诉苦:“我又没有少缴一分钱租金,学校说要我搬我就只能搬。。。”我很理解他的无奈,还记得我搬家来浦东的时候找了个搬家公司,最后几个工人非要我加点钱,“帮你搬家太辛苦了,都是书,死沉死沉的”。

其实我并不喜欢在书店读书,我只是喜欢在那个氛围里面随意的翻翻那些书,至多看看目录而已。不过,曾经有一次,我不仅在书店读书,而且带了笔记本做小抄,记得那是在上海书城,一穷二白的我为了研究一个Windows上的开发(应该只是个Shell编程),和LD两个人一同去上海书城找书,然后把紧要的部分记在小本子上,弄得跟小偷似的,现在想来,网上Baidu或者Google一下,不就出来了么?嗯,不过那时候没有Google,没有Baidu,而且我没钱上网。再说了,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何况我只是去读点书,抄点笔记罢了。

是为之记。 Alva Chien/大Q 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