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毒》海报

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要追溯到2013年春节前了。为了找到一个确切的时间,特地翻了一下那些作为罪证的有的或没的文字,发现最后一篇关于电影的记录是,《心理戏加码》——007系列

“偷得浮生半日闲”,说的是我们好不容易抓到一个下午,跟父母孩子扯一个似是而非的小慌,趁着吃午饭的机会,跑到某个城市副中心。急急忙忙,慌慌张张,从接下来一个小时中开映的电影中,挑了这部港产片——《饥饿游戏2》还是等书先看过了再说,《地心引力》对我的吸引力还不够。 说回这部电影。首先说演员,三大男主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金马奖和金像奖双料影帝张家辉,尤其对比三大男主角的其他两位——刘青云那脸型注定了无法有出彩的脸部演技,而年轻的古天乐还稍显稚嫩,这就成就了张家辉的风采——无论是前期那个唯唯诺诺的警察还是后期那个专横跋扈的社团核心,都刻画得入目三分。末了,LD还补充一句,“越来越觉得张家辉像张学友了”。

遵循“水桶原理”的定义,一部电影的成败取决于它各个组成部分的最短板。演出阵容不错,摄影马马虎虎(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配乐上佳(配曲的歌词很赞,片尾曲也很好),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编剧。港片中那经典的死而复生的情节就忍了,但别的桥段实在是难以接受——社团老大派子女去接头,会动用雇佣兵狂扫一气?社团老大的女儿想娶就娶?警方抓一个嫌犯要派一组人盯梢加计划还不敢动作,但一个腿脚不便的非第一线警察单枪匹马就能搞定?社团的小弟们会伟大得前赴后继地送死?社团老大住的酒店随随便便就能进去么?在酒店内枪战没有人报警么?自残肢体的人难道可以裹个衣袖就可以继续拼杀?

好吧,作为看着吴宇森长大的影迷来说,学习暴力美学是没错的,致敬港产那种枪林弹雨擦肩过、中弹无碍继续打的风格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为啥不在最后那个画蛇添足的大场面之前就结束电影呢?三位英雄唱着歌,酝酿情绪,准备爆发,这时候画面切换到酒店外景,荷枪实弹的警察们蜂拥而至,再切回英雄们英勇的Pose,定格加出字幕,放片尾曲。这么一来,观众们有想象的空间,喜欢追根究底的观众们可以痛骂编剧——提升影片关注度的最佳方法之一啊;二来,可以节约成本,最后那个场景的布景费用和爆破镜头费用肯定不少。三来,“还可以拍续集”——LD补充道。

唉,一部电影,扫的不是毒,扫的是导演心中那份寂寞。

是为之记。 Alva Chien 2013.11.30-2013.12.2